土壤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壤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还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4日上午11时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副秘书长、发言人张业遂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紧盯环保工作不放松,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努力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张业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
土壤好不好?土壤出问题了怎么修复?一直是农业相关领域两会委员和代表最关心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土壤防治工作方面的提案和建议,积极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周健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
制订土壤修复技术标准 构建稳定商业模式
土壤污染治理离不开土壤修复产业界的努力。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土十条”的实施,土壤修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新兴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土壤修复包括土壤调查、监测、评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较长,涉及多种相关领域,产业规模大、涉及就业人口多,其发展将有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
周健民委员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调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引导和规范。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制订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环境质量技术标准,各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出台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完整的流程管理体系,强化监管,使土壤修复工程处于受控状态下,达到逐步规范市场行为的目的。
沈仁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
摸清家底提高南方农田土壤抗酸化能力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生命的摇篮。保护好土壤,才能守住绿水青山、筑起金山银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带来了两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建议》和《关于提高南方农田土壤抗酸化能力的建议》。
在第二份建议中,沈仁芳表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林业生产潜力巨大,是经济作物和粮食的主产区,但由于分布的多为酸性土壤,并且随着近年来大气酸沉降不断加剧和大量施用化肥等人为活动干扰,使得这一区域土壤酸化速度显著加快,土壤酸化和肥力退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土壤生产潜力的发挥,加强土壤酸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潘碧灵——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
坚决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目前,一些地方对土壤的保护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一些可能影响土壤健康的现象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关举措。比如,长年以来,高速公路两旁的土壤受汽油车、柴油车排放等影响,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很有可能超标。
潘碧灵委员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树立“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理念,如按比例拿出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用于土壤修复与保护。
范社岭——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政协副主席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特别是部分农村地区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范社岭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和呼吁国家加强对农村土壤污染的防治与监管,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进度,使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有法可依。
目前已有多个省份也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湖北、福建已经发布了本省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湖南、广东、吉林等省相关地方法规正在制定之中。建议环保部、国土部等联合开展以亩为单位的高密度的地块式地球化学调查,摸清农村土壤污染底数,调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优先保护农用地环境安全为重点,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和等级划分,实施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控。
本届两会,土壤问题受到了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的热议。“关爱地球,从土壤开始”,土壤改良已是箭在弦上,“亲土种植”理念应运而生。大力发展“亲土种植”,可以从源头上推动全球土壤污染防治,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帮助我们早日实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