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盛宴开启,各大企业纷纷争抢这块美味的“肥肉”,万亿市场蓝海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越发广阔无垠。乍看来,市场一片生机勃勃;殊不知,繁华背后暗藏危机。
需求与政策的双重利好,使土壤修复产业迅速迸发新活力。据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达到超10万亿的规模,远超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7万亿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4.6万亿。
为此,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产业被贴上了“万亿级规模市场”和“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等标签。然而,我们看的仅仅是土壤修复这块美味的“肥肉”,却将美食背后的“危险”忽略了。
“土壤修复市场‘蛋糕’很大,但是能‘切下来’的并不多。虽然目前我国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已经达到1000多家,但是真正做过项目、有业绩的企业并不多。这一市场的培育还需要过程。”中科鼎实总工程师刘爽如是说。
高能环境总经理魏丽则表示:“‘土十条’的出台让我们企业感到激动,因为这项行动计划明确了许多企业关心的问题,这是企业的机遇。不过,土壤修复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距离成熟还要走很长的路,因此需要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
土壤修复市场背后的风险
无论是企业市场环境,还是修复技术水平,我国都有着不小的短板,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实际上,“土十条”出台以后,土壤修复市场已经开始显现各方面的问题:
①无序抢占市场。土壤修复市场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大量没有资质、缺乏经验与责任感的修复公司进入市场。②恶性低价竞标。当前土壤修复项目招标中存在着恶意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有的项目报价甚至低于市场成本。③急于求成。目前整个修复行业的“节奏”偏快,往往导致很多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修复成了走过场。④变身“土方工程”。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开发污染场地,直接变身“土壤修复承包商”,把污染场地修复变成了普通的“土方工程”,将污染的土壤一换了之。⑤只作表层“文章”。不少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仅对地下一两米的浅表土壤进行修复,而对地下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未采取任何措施。⑥“病急乱施医”。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土壤修复面临修复人才和技术短缺的问题。⑦对过程疏于监管。一些土壤修复企业一味追求赶进度、节省成本,施工过程十分粗放,而目前土壤修复工程的监管部门尚不明确,有的项目几乎无人监管,土壤修复甚至造成了二次污染。
根据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的调研并综合国内外企业数量、搬迁污染调查、国外对比情况所作预测,我国的污染场地数量在100-200万块。假设每个污染地块平均修复成本100万元,若“十三五”期间完成中10万块污染场地修复,则对应市场空间为1000亿元。
千亿也好,万亿也罢,如若市场不能健康发展,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工作不可能可持续推进,在混乱的市场泥水中,企业和个人,同样无法获得健康发展和盈利。
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有待创新
因此,中国土壤修复企业必须要进行技术和模式的创新,而国家在财政投入方面同样需要建立合理的机制。
“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复杂,加上我国土壤类型变异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土壤污染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有自身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土壤环境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如是表示。
永清环保副总裁马铭锋表示,“中国的很多大型环保企业,在从以往的项目中积累到一定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需积极寻求海外并购。在土壤修复技术上,欧美国家技术经验十分丰富,通过并购的形式,可以进行有效的技术融合,使进口产品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
参与“土十条”编制的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主任谷庆宝透露,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资金还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今后会将以前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一些农田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等进行一定的整合,设立国家层面的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