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市场用通胀更容易解释,短期有通胀的迹象,但形成持续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化肥供求关系的分析已经让位于通胀的治理,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政府的政策、美联储是否加息和后期的进出口数据。
通胀本质是物价上涨,纸币贬值。通胀理论有很多学派,这里仅用新凯恩斯学派的观点:需求拉动式通胀,主要表现为高需求、低失业;成本推动式通胀,主要表现为成本大幅上涨,如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胀,主要表现为物价/薪资螺旋上升。
今年供给侧改革压缩了煤炭的产量,造成煤炭价格大涨,而在9月下旬开始查汽运超载带来了运输成本的上涨,同时不断加大的环保督查力度降低了企业的开工率,三者叠加,造成了通胀的环境,符合成本推动型通胀特征,国内很多大宗商品在10月份一飞冲天!
在通胀的环境下,商家会有涨价的预期,从而囤积居奇,商品价格被扭曲,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正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那样:尿素、磷肥、钾肥轮番涨价,因此在通胀环境下,分析供求关系是失效的。那么中国真会发生通胀吗?笔者判断现阶段可能性不大,原因基于以下亮点。
第一,从政府层面看,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把防风险放在了保增长之前,预示着中央已经发现了新的问题,政策开始转向。
第二,从价格上涨的原因看,主要是煤炭涨价引起,是主动压缩供应的结果,不是输入型通胀,也不是需求拉动的通胀,因此政府有手段平抑价格。
第三,从承受能力看,当前很多企业还在减员降薪增效,无法形成收入和物价上涨的螺旋,物价上涨只会抑制消费能力,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并不具备承受通胀的能力,物价传导并不畅通。
第四,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还在对抗通缩,如果中国发生了通胀,必然会对外输出,那么就会造成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影响中国的贸易顺差、汇率和就业,是中国经济无法承受之重,因此中国政府不可能也不会允许发生通胀。
物价的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债务,但当前国内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快速的上涨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政府所不希望的。治理方法很简单:快速增加煤炭供应,抑制煤炭价格的上涨,做到釜底抽薪。虽然9月份至今,发改委已经召开了6次释放煤炭产能的会议,但煤价不是靠喊下来的,而是要靠实际的行动。考虑到天气和春节因素,抑制煤价上涨、阻断PPI向CPI的传导已经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