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电商争夺战硝烟弥漫,电商渠道对传统农资渠道的既有利益会产生一定冲击,但任何新交易模式的产生都不是对传统交易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竞争要求。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农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农资电商的努力方向。
据媒体报道,7月14日,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淘宝农资频道,农民可以“一站式”在农资频道购买农药、肥料、种子、饲料等,并获得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紧接着,16日,京东集团与农资电商平台“农商1号”签约,将在平台建设和经营、服务中心建设、物流体系整合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农资快速进村入户。
前脚紧跟后脚,农资电商争夺战硝烟弥漫。农资既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也是“互联网+”开拓的又一新领域。电商巨头的此番举动,让农资行业惊呼“狼终于来了!”电商渠道对传统农资渠道的既有利益会产生一定冲击,但要破除原有的利益保护壁垒绝非易事。任何新交易模式的产生都不是对传统交易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竞争要求。
目前,我国农民在购买农资产品时面临着四大困惑。一是加价高,因为农资销售是多渠道、多层级的形式,从厂家到省级、市级代理再到县级代理,再到零售商、农户。二是选择少,目前农村消费半径较小,农民能买什么农资,取决于村头卖什么。三是担心多,农民很难辨别产品好坏。四是服务差、缺技术,现在农民所能获得的服务取决于零售商能够提供什么服务。
农资属于生产资料,有不同于其他消费品的特殊性。对于电商来说,要跟农资结合也并不容易,面临几个共性的难题:很多农民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和能力,而且购买农资习惯了赊销,对看不见人和物的网购充满疑虑;农资电商要达到让利于农的目标,就必须去中介化,由此会面临与传统渠道的冲突,尤其是农资领域大厂家做电商,往往担心线上增量会挤压传统销售渠道交易量,担心自己“左右手互搏”,如何实现这两者的融合和互补,考验着行业智慧;农资本质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体,产品规范化的使用和现场管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效果,要高度重视线下服务体系的完善,重视本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资作为季节性集中使用的大宗商品,如何满足短期内高强度配送,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挑战。
如今电商之间的竞争已逐渐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电商拼的是综合竞争力,包括产品质量、价格、金融、物流配送等。电商的良性竞争给农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价格更为透明,服务也延伸到农业全产业链。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比一比谁的性价比最好,服务最好,然后才会选择购买。
随着竞争日益残酷,只有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充分细分市场,才能获得更大收益。无论是综合性的大网站,还是专业化细分的小网站,要想做大做强,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农资电商必须优选产品,以种子产品为例,只能与那些知名度高、有品牌的种子公司达成合作,让他们成为种子的货源供应商。不然买到问题种子,农民遭受损失,电商信誉也会下降。其次,“互联网+农资”,短板不在于线上产品交易不畅,更在于线下服务体系欠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线下的农资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第三方卖家,都应摈弃投机短视心理,踏实做好服务,切切实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农民的信赖,实现长久发展。最后,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的不同在于电子化、网络化、异地化,要想避免假劣农资、欺诈等网购乱象出现,推进立法完善并加强监管势在必行。农民也应加强防范意识,切勿盲目追求低价,贪小便宜吃大亏,可以保留相关证据,例如发票、电子交易凭证、物流取货单据以及聊天记录等,一旦发生纠纷,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不论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最终落脚点都是真正有科技内涵的好产品和有竞争力的好服务,这才是农资电商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