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四川省林草科技工作暨数字林草推进会在乐至县举行,省林科院园林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所长白斌介绍,该所与乐至县政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合作,将秸秆变废为宝,取得生态、经济等多重收益,当地秸秆治理费用从2000万元/年降低至300万元/年。
花卉产业 泥炭用量大
“花卉产业采用轻基质、容器化的栽培,便于移栽、减少劳动量,干净方便,并且苗木移植死亡率也大大降低。”白斌说,研究所从实验室组苗培育开始,对蝴蝶兰、长寿花、红掌(“小娇”获得世园会红掌类品种金奖),以及最新引进的袋鼠爪花等在温室大棚种植,每年产出 500 万-1000 万件小盆栽,所需基质量很大。
2020年基地要从如今的300亩扩至500亩,所需基质将从700吨增加到1000吨以上,缺口很大。
目前,用作基质的主要是国外进口泥炭,我国的使用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以云南为例,其作为花卉大省,60%基质使用进口泥炭,20%用进口椰糠,20%使用人造营造土。随着英国、德国相继禁止开采出口泥炭,国内基质的缺口将进一步增大。有一些生产商家用森林腐殖层营养土代替,但处理工艺不过关,病菌、虫卵多,用在高档花卉上将得不偿失。
目前,研究所每年要从贵州买回基质500吨左右,每吨800元。如果自己做,成本仅400元/吨。
利用秸秆 降本又增效
由于秸秆运输成本高,研究所与乐至县政府合作,在秸秆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初步粉碎点,之后运输到研究所,进行发酵处理。根据湿度不同,付给村民 100-200 元/吨不等的收购费用,加上运输费、发酵处理成本等,每吨不到 400 元。目前,全县秸秆60%可用于制作基质,还有20%-40%可用于制作菌包或其他处理。
现在已有车间年产基质500吨,到明年可达2000吨。
通过观察测量植株在生长周期中消耗了哪些营养,需要针对性补充哪些元素,研究所研发了“生物基质土壤修复剂”,2018年开始在一些种植业主中间推广。该技术改造后,结合有机菌肥,不仅用在容器化育苗的基质配方完善,也用于大豆、花生、油菜等大田作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村民雷万军2018年流转几十亩地,轮作油菜和花生。
“我们这儿的土,一下雨就特别黏,花生非常不好挖,只有一窝一窝地用锄头刨,一亩地要三四个工,流转费虽然不贵,但用工费太高。”雷万军说,他见到白斌他们做大田试验,就买了些基质肥试一下,“看起来就是发酵过的枝丫叶子,据说氮磷钾都有,送到田间,大概一吨600元。”
把基质肥敷在每个窝周围,一下雨就自然往下浸了。2019年发现果然土壤疏松很多,花生好拔了。雷万军有了信心,继续改善土壤,以后就可以用机械来挖花生,把土刨开,工人直接捡就行了。
除了疏松土质,也减少了花生和油菜的追肥次数,这样一来,追肥的肥料钱和人工费又降低不少。“肥料钱减少30%-40% ,油 菜 产 量 提 高15%-20%。”雷万军估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