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化肥消费量下降20%-30%,复合化率不断提升,目前约40%,未来10年可达50%。”11月15日,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在“第二十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暨2019中国磷复肥工业展览会”主论坛上表示,化肥产业接下来的主要趋势是氮肥、磷肥将逐渐实现供需平衡,钾肥需适量进口,高效新型肥料(特种肥)前景看好。
化肥与新型肥料:此消彼长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化肥产量和施用量达到历史峰值,随后产销量逐年下降。2014年-2018年,全国化肥产量年平均下降2.9%。陈丽表示,2019年到2023年,化肥产量还将以0.9%的速度下降,预计到2023年,总产量约为5840万吨(折纯)。
化肥减量的大趋势下,新型肥料是企业未来转型升级、突围的有力抓手,也是增加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化肥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竞争压力和环保压力促使肥料产品不断创新升级,能够提升养分利用率、环保性能好的新型肥料受到青睐。陈丽认为,未来5年中国新型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生物刺激剂等产品将是增速较快的领域。
会议现场,陈丽给出了未来5年上述三类新型肥料产量的预测数据:
1.生物刺激剂:年均增长率17%,2023年产量580万吨
2.生物有机肥:年均增长率13%,2023年产量1250万吨
3.土壤调理剂:年均增长率12%,2023年产量720万吨
4.增值肥料:年均增长率11%,2023年产量300万吨
新型肥料方向:生态环保解决土壤问题
当下,我国农业进入绿色发展阶段,由过去的数量生产转向提质增效,追求更高质量和高效益收益,这对肥料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上,在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商照聪给出了一组数据,让现场参会企业代表一阵唏嘘:虽然现在农产品外观越来越光鲜,品种越来越丰富,但西方科学家对比1939年和1991年数据发现,植物中矿物质含量平均下降了22%。日本的研究数据也指出,三十年前菠菜的铁含量是过去的2倍。
“从营养学和预防疾病的角度来说,这个数据意味着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少,这是不可忽视的隐形饥饿现象。”商照聪指出,不合理施肥加上土壤缺少中微量元素补充,土壤供给植物的矿物质大量减少,导致植物/动物体内缺乏矿物元素,进而造成人类食物中缺乏矿物元素,传导至人体,则表现为营养元素在体内储备量下降,带来慢性疾病。
对此,他建议,未来农业革新的方向,应以健康为导向,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方向,提升农业服务能力;而肥料创新的着力点,要从关注粮食产量向植物健康以及人类健康这一定位转变。“这一定位既是学术研究的前沿,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增产是绿色发展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就要求把投入降下来,把化肥用量降下来,提升养分利用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卫峰同样指出,目前中国作物仅仅实现了产量潜力的54%-82%,进一步增产潜力非常大,需要科学施肥与其他技术密切配合,大力发展增产肥、增收肥和环保肥。
不过,在张卫峰看来,目前的肥料产品还难以满足作物和绿色发展需求。张卫峰举例指出,2008年全国肥料登记产品35132个,仅3%满足土壤作物需求;2013年登记产品增加到64340个,但仅有2%满足土壤作物需求。对此,他提出了面向绿色发展的肥料及养分管理技术的创新思路:从当下的作物专用肥产品,向土壤作物专用肥、生态环保专用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