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农资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环保政策松动,免除了环评费用,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提高了行业生产积极性,也将对市场造成冲击。这对肥企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将是宝贵的发展机遇。
环保政策松动,资质鉴定约束简化,企业多一项选择
自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来,社会各界特别是生产企业都保持高度关注。今年,农资行业价格起伏受到环保政策的重大影响,连续的环保督查更是让农资企业的胆战心惊,装置时开时停。尤其是新建的农资项目,严格的环保核查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苦恼:效率低,周期长,收费多,风险高等等。而这道国务院令无疑给正值寒冬的行业带来了温暖,项目环评、环保核查等程序都会发生大变化,将朝着企业希望的简洁、优惠、公正的方向发展,10月1日《决定》将正式施行。
取消和下放不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是国务院确定的改革要求。决定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删除对环评单位的资质管理规定;
删除对环评单位的资质管理规定以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不限于过去拥有甲级、乙级资质的单位,也不再受制于行业类别的限制。资质鉴定约束简化,企业也多了一份选择权。
二、将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审批变成备案,多少个熟悉的表格不用填写,多少个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日夜不再等待。
三、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报批时间由可行性研究阶段调整为开工建设前,“串联改并联”,具体报批时间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四、取消行业主管部门预审、水土保持方案预审等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审批;五、将环境影响评价和工商登记脱钩,落实“证照分离”要求;六、取消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删除条例关于试生产的规定;七、取消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审批,改为建设单位依照规定自主验收。
农资“未批先建”项目比例大,鉴定机构漫天要价将成历史
2017年以来,环保部要求各省级环保部门要淘汰关闭、整顿规范、完善备案不合格企业,加大“未批先建”项目清理工作的力度,对触及环保的“未批先建”项目,要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对“久拖不验”的项目,要研究制定措施予以解决,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项目,要依法予以查处;对拒不执行的要依法实施“按日计罚”。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修改将缩短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间,为企业赢得宝贵的市场机遇。不仅如此,程序的便利只是一个开始。《决定》中还明确审批、备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进行相关的技术评估,均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那些鉴定机构漫天要价的状况将成为历史,同时环保部门也不能贴罚单上封条了。
《决定》在费用收取和罚款等方面注重衔接,一方面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尽可能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推动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和服务企业、便利群众。可以说,新规直接减少了农资企业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同时上游化工行业成本降低也能抑制日渐高涨的原材料价格,从而间接减少农资企业的成本。
肥企开工率回升,市场投机心理变动
早在8月22日,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就表示,“我们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一刀切’。相反,环保部领导有两个明确的态度:一是反对地方在平时疏于监管,使违法企业长期存在,污染环境,这是不作为。二是反对地方平时不作为,到了环保督察、检查、巡查的时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这是滥作为。我们反对平时不作为,也反对检查时的滥作为。”从环保部明确反对环保“一刀切”,到《决定》的实施,是不是意味着农资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呢?环保力度趋严,不过政府不再一刀切,那么一些涉及当地民生的中小生产企业仍能继续生存下去,而且大企业由于环保设施齐全,开工也不会降低。在八月底,山东、四川等地大批企业恢复了生产,可以说是环保政策松动的结果。
环保力度逐步加强,市场上曾有部分人士试图借着环保的东风,来炒涨部分肥料产品,甚至认为肥料市场将会在环保的影响下,产量大幅降低,行情定将大涨,但是这一些列松动政策,将打击这部分人的信心,看来想通过环保来大幅度炒涨行情不太现实。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在淡季,受环保的影响,在农业用肥淡季,工业需求减少幅度较大,行情预期将比较悲观,整体信心不足,但是在政府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或能对于这部分人的信心稍有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