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自5月26日从江淮、黄淮主产区启动,由南向北梯次推进,总体进展顺利。截至6月19日,湖北、安徽、河南、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小麦主产区相继告捷,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2亿亩,超过应收面积95%,标志着全国大规模“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基本结束。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河南等省遭遇罕见的连阴雨天气,对“三夏”生产影响较大,农机抢收抢种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农业部印发通知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地积极应对,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三夏”期间,农业部派出工作组赴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小麦主产省开展专项督导。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与气象、交通、石油石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加强信息引导和组织调度,精心组织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全力组织农业机械投入小麦抢收和玉米抢播,力争夏粮颗粒归仓,夏种不误农时。
总体来看,今年“三夏”机械化生产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机具投入多,机收机播水平持续提高。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总量达到60万台,同比增加4万台。今年新增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多以喂入量7公斤/秒以上为主,机收作业效率得到提升。目前全国已完成冬小麦机收面积3亿亩,机收水平达到93%,其中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8%,同比增加近1个百分点;全国投入玉米播种机152万台,已完成夏玉米机播面积1.4亿亩,机播水平接近80%,其中黄淮海主产区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93%,同比增加近3个百分点。
二是作业进度快,应对天气变化及时有效。针对“三夏”期间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农业部加强与中央气象台的沟通协作,及时发布麦收气象预警,指导地方及时组织机具开展抢收。安徽省农机局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小麦成熟状况、农机分布情况绘制5张图表,实行挂图作战,每日调度,科学指挥全省小麦抢收。河南省农机部门6月上旬启动应急预案,全省农机部门总动员,加大省内跨区作业组织力度,科学调度机具轮班抢收作业,做到“人歇机不停”。山东省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20.3万台,并创下了单日机收小麦848万亩的历史记录,赶在6月14日暴雨之前将全省小麦基本抢收完毕。6月5-13日,全国麦收日机收进度连续9日超过1500万亩,麦收进度明显加快。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6月19日基本结束,历时25天,比去年整体提前了1天。
三是服务保障好,三夏跨区作业秩序平稳。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会同交通管理部门免费发放了36万份《跨区作业证》,持证机车可免交车辆通行费。中石油、中石化集团根据麦收进度强化油品资源调度,所属加油站点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开辟专用加油通道,实行优先优惠保障供应。公安部门加强路面秩序维护,保障联合收割机顺利转移。各地农机部门“三夏”期间共设立跨区作业服务站3596个,为过往的联合收割机提供市场信息、机具维修、交通指引等服务。今年农机跨区作业转移秩序良好,小麦机收作业价格平稳,未发生大规模的拦机截机现象,局地收割机扎堆窝工情况较往年减少,没有出现重大收割机安全生产事故。
四是信息服务优,“互联网+农机”崭露头角。“三夏”期间,各地农机部门及时收集机具供需、收种进度、作业价格、气象变化等信息,并通过“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等渠道免费发布,其中河南省农机局为农机手发送气象、交通等手机短信息150多万条。雷沃重工、中联重科等农机企业今年首次开启“互联网+维修”的服务模式,联合收割机用户通过手机扫码等方式,就可及时获得一对一的售后人员(或维修人员)技术服务。各地积极推广“农机直通车”手机APP,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可实现农机手和种植户的点对点服务,促进小麦机收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其中山东省通过手机APP成功撮合的作业面积达到400多万亩。通过互联网平台,不少农机手找活更加方便,机务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化、智能化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效率与效益。
五是技术推广实,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各地聚焦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加快发展机械化秸秆还田和产地烘干,确保小麦收得下、储得住、环境好。“三夏”期间,各地大力推广机收机播“一条龙”作业模式,实现了收播同步、压茬进行。江苏、安徽等省地方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给予每亩10-25元的作业补贴,有效地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山东、河北、四川、天津等地推广秸秆捡拾打捆利用技术,探索将秸秆作为饲料、燃料、造纸原料等,将秸秆变废为宝,既促进秸秆禁烧,又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统计,黄淮海地区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超过80%以上。
山东微生物菌肥生产厂家—元和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