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如何生产出市场更需要的农产品、如何让农业的单位效益得到更大提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
在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独特的光热资源让热带作物在这里“一支独秀”。但是,曾经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甘蔗、橡胶、番薯、花生、椰子、水稻,如今的市场效益正在逐年降低,个别产业已经从“富农”产业变成“负担”产业。在改革调整的道路上,有人尝试、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新的替代作物能否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引擎?他们的农业结构调整之路能否成功?转型中,什么样的替代产业才是真正高效且持续的?
海南蔗农:每亩地亏500多元
蔗农黎焕育脸色黝黑、皱纹横深,眼神中带着一丝茫然和无奈。面对眼前的大片甘蔗,他眉头紧皱,话语里充满了焦虑:“种出的甘蔗工钱太高,糖厂收价
450元,算起来不够开支。到孩子交学费时我们都是借来的,这样一年又一年,我的债务可能有10来万。”
黎焕育今年五十出头,是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峨珍村人,种植甘蔗已经有九年了。他承包的100亩甘蔗地,七七八八的成本折合下来,一亩需要2570元。而按照今年的收购价,每亩地的产值也只有2015元,平均一亩就要亏555元。黎焕育回忆说,从2006年到现在,人工费翻了近6倍,收购价却一直在跌,甘蔗是越种越“不甜”。
截至目前,海南的甘蔗种植面积仅剩47万亩左右,比2012年锐减了近一半。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是蔗糖产业的连年价格低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杨本鹏表示,不仅是进口糖的冲击,海南甘蔗产业内部的低效能也一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为什么效益这么差?一是种植的地区很贫瘠、干旱;二是蔗糖产业基本没人管,政府没有科研、培训、推广,农户也不管,种下去也不能得到高产;三是品种退化,技术也落后。”
低效产业是否要“一网打尽”全退出?
甘蔗的困境只是一个缩影,海南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碰到了与黎焕育一样的难题。事实上,橡胶、水稻、椰子等海南传统农业的产业效益低下、管理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守着独特、优质的自然资源,农民却没有好收益。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今年4月,海南省政府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亩均纯收益低于600元的产业、产品基本退出的目标。
海南省农业厅种植处处长周世强介绍,海南农业的调结构转方式集中在三个方面:“今年准备调减甘蔗15万亩;稳妥发展橡胶产业,集中向中西部转移;还有对海南常规水稻和番薯的调整。”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低效产业是否应当“一网打尽”?杨本鹏介绍,海南蔗糖业对全国来说影响较小,但海南光温条件充沛,是全国宜种甘蔗地区之一。种植甘蔗历史悠久,蔗糖产业发展也相对成熟。对比下来,一个传统产业的退出是否过于草率?杨本鹏也表示了他的担忧:“如果这个真的退出了,涉及到10万农户。不能说这10万人没着落,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会更困难,因为种不了别的东西。另外就是制糖企业2亿多的资产将报废,3000多职工下岗。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在一个地区有新的替代作物和产业,一定要经过科学认真的论证和实践,得达到种植效果,再下决心来调。”
目前,对于像黎焕育这样的农民来说,更棘手的问题是:如果继续种甘蔗,拿到的只是微薄的收入,但如果改种其它,资金、技术又从何而来呢?这“越嚼越不甜”的甘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改种别的作物,种什么?怎么改?其中的风险,又如何规避?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困惑,也是涉及海南千千万万种植户的问题。
调整和改种,海南已有了先行者
在甘蔗种植效益低下的背景下,海南农业的结构调整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之需。而在当地,有这么一群先行者,已经开始主动尝试、寻找可以替代原有作物的新产业。
在海南儋州市润德合作社基地,150亩巴西蕉已经长到一人多高,明亮宽大的蕉叶下,依稀可见已经挂枝成型的绿色香蕉。理事长郑加才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7月,采用“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发展香蕉生产。由于甘蔗效益十分低下,退出甘蔗产业,是很多农户自发且很有积极性的想法。
郑加才说:“去年,我们跟技术员商量后,决定由甘蔗改种香蕉,把这种低效能的土地给利用起来。改种的的时候,大家积极性还挺高。前两年大家看到香蕉的收入还挺好。如果我们提供技术给他们,他们就敢种。”
蕉农张继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种甘蔗除去高昂的物化和人工成本,每亩年纯收入仅200元左右。而现在,自己的地加入合作社,按照目前的长势,香蕉亩产可达6000斤,按照市场价格1块3毛钱算,每亩纯收入就能达到2500元左右,比原来种植甘蔗每亩增加23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郑加才在带领儋州农民改种巴西蕉时,也碰到了黄叶病难题。中国科学报告团总农艺师黄河坦言:“甘蔗改种香蕉,一开始遇到的还是自然条件问题。因为甘蔗过去是在没有水的地方种,都是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投入也不是很大。香蕉属于高投入、高收入,而且有些人不一定能够投资得起。
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替代产业的寻找,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是否可以给农户带来理想的收益。记者调查发现,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是农民选择替代作物的“热门”。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本鹏认为,海南如今已有的传统产业,并不适宜一窝蜂的大规模种植。香蕉面积如果扩大了,还有没有高效?这一点,行业内的人都心知肚明。
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涉及一方水土资源、农民收入温饱、地区稳定、社会和谐,新产业开发面临的困难、压力、不确定性可想而知。海南省农业厅种植处处长周世强表示,为了保证海南全省自下而上、自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政府精密的顶层设计和扶持引领必不可少。
周世强说:“政府通过示范带动的形式引导,要求市县、农业部门都要建立好结构调整的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来带动结构调整,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知道政府在支持做什么产业,而不是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第二,我们要鼓励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比如你调减一亩甘蔗、发展别的产业,政府就可以一亩补贴多少资金来发展新产业,给农民一些补贴。”
改进结构、提高质量、适应市场,都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绝不仅仅是种什么的问题,是和整个农业改革、甚至和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逐步改革农业主体结构、逐步疏通流通渠道、逐步构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都是农业供给侧涉及到的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
振兴经济从消费做起,拉动消费从供给侧改革做起。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供给侧改革,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