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油桃、枇杷、草莓,虽然种一手好水果,但因患有小儿麻痹症,李蒙外出售卖却很不方便。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卖到全国的微店为他解决了销售难题,但他家自产的水果只能卖八九个月,每年的近四个月时间里,他的微店都没收入。李蒙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微店从水果“专营”店变成“综合商店”呢?
鲜果货架期短
微店效率不高
2015年春季,在凉山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帮助下,李蒙学会了使用微信并成立了微店。这家公司还每隔两三个月就到果园帮他给将上市的水果拍照、上传,放在微店销售。“以前杨梅拿到市场卖25元/斤,在微店可以卖到30元/斤。”李蒙介绍,去年,他微店的销售额达到3万元,占到全部销售收入的40%多。
得益于德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李蒙的各类水果能卖三季;但很多借“互联网+”东风而开起微店或淘宝店的农户只卖一种水果。鲜果上市时间很集中,短的如樱桃、桑葚可能就一个月,货架期太短,导致一个微店一年的有效运营时间只有短短几周。
丹棱县生态源果业负责人陈波介绍,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由于“不知火”行情很好,当地人几乎户户开微店,但有相当一部分都只在水果上市时运营。
一些耐储且有冻库的水果,如柚子、苹果,可以常年销售,但冻库成本较高,不仅种植户个体,甚至合作社也难以承担。“品种单一的局限很明显,消费者追求时令水果,过了季节便另觅新欢;如果不能对网店有个持续、长期的关注,微店每年都需要重新吸引顾客。”陈波说。
联手电商平台丰富商品种类
记者在李蒙的微店看到,除了自家水果,还卖凉山乃至整个攀西地区的特产,如芒果、野山菌、茶树油等。虽然销量仍以自产水果占绝大多数,但微店看起来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这源于益源电子商务公司伸出的橄榄枝。
该公司董事长张顺林介绍,目前他们已发展微商300余人,淘宝电商2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省,类似于线上代理商,由公司组织货源,统一分拣、加工、包装,跟踪售后服务。“目前,微店销售量已占70%,淘宝店占20%,公司的网站平台占10%。”张顺林说,遍布各地的微商,是宣传大凉山的最好名片,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丹棱,也有人用微店在销售“不知火”的同时卖其他土特产。“货源有保障,品质如何就难说了。”陈波坦言,微店如果要做“综合商超”,就意味着货品来源杂。由于不是一个厂家统一供货,如何保证质量将成为新的难题。
“这确实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张顺林说,“有些采购基地会派人驻扎,也跟农户签了质量合同,但农业点多面广量太大,仍不能百分百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这还有待于政府加强工作,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提升。”
“并不是所有电商平台都有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并愿意在这些方面投入较多;也不是所有农户都有精力和需求开微店,毕竟作物栽培很花时间。重要的是资源科学配置。”陈波说,丹棱的电商孵化园就是致力于资源整合,实现农户自产自销。打造小而美的微店固然很好,从种养业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如果想做大微店,也需要相应途径。
跟优质的电商平台合作,是其中的途径之一。在德昌县小高镇,一个区域性微店已于去年8月开张,负责人谢华富介绍:“微店一头联系全镇分散农户,一头联系电商巨头,在货源和市场上实现了无缝对接和共享,是个不折不扣的线上商超,期待以这种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