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中国粮食必须保证增产25%~30%,且只能靠集约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有良好的耕地质量做保证。”这是记者从21日在河南商丘召开的中国首届土壤调理与修护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听到的呼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在会上表示,要确保粮食自给,提升耕地质量和单产是唯一选择。首先,要加强农业用水和耗水管理,建立完善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改善土壤理、化、生性质,提高有效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提高中低产田改良与培肥发展潜力,全国70%耕地是中低产田,预计国家新增第二个1000亿斤粮食的战略措施是中低产田的改良与培肥;第三,提升土壤有机质,目前全国26%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有机质的提升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壤酸化。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指出,当前农业大形势是粮食连年增长,农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安全、环保、效益的压力不断增大。这就要求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保持产量质量的增长,也要降低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环境的破坏。他表示,我们耕种了许多不该耕种的土地,高强度、反季节、连作种植普遍,这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大豆种植不仅为了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还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
河南省土壤调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传忠介绍了针对目前土壤酸化研发的“Agri-Star松土促根剂”。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中国绿色生态环境修护联盟主办,河南省土壤调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