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药水、安电池、划路线、用遥控……无人机带着满载的农药按照电脑规划的路线在麦田上飞翔,15分钟的时间,20亩小麦病虫害防治完成。这是5月10日,记者在位于顺义区南彩镇的北京市小麦创新团队试验示范基地看到的一幕。
北京丰满兴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卢春权介绍,基地占地1000余亩,除了承担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试验田”以外,生产的小黑麦采用订单农业供给固定企业。现阶段小麦生长进入扬花灌浆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间节点,小麦主要防“两虫一病”:吸浆虫、蚜虫和白粉病。
“今年,北京市小麦病虫害防治在常年‘一喷三防’的基础上,结合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农药减量等因素,呈现出‘减’‘换’‘新’的特点。”北京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粮经科科长董杰说。董杰介绍,原来,农户防治小麦吸浆虫、蚜虫和白粉病要喷药两次,每亩地要使用敌敌畏和高效氯氰菊酯200克,三唑酮50克。现在,每亩地用吡虫啉2克、高效氯氰菊酯50克和已唑醇5克替代传统用药,将药剂混合,一次喷洒,每亩地农药使用量从250克降为57克,而且用低毒农药替换了中毒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在机械上,使用自动式喷杆喷雾机或无人机等新机械、新设备代替人工喷药,节省人工,提高效率。
董杰提醒小麦种植户,小麦扬花灌浆期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最后一道关”,在天气适宜的时候,尽快完成小麦“一喷三防”。同时,要在喷药时加入磷酸二氢钾,防小麦早衰,增加小麦颗粒重,保证小麦高产。
预计,今年北京小麦收获期在6月下旬,与往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