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的问题,尤其是玉米价格相关问题,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近期,人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玉米补贴政策出台,怎么补贴?补多少?在官方消息出来之前,一切的说法都是猜测,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补贴后的价格肯定不会超过1元/斤。
此前,对于玉米临储政策的改革,可谓是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指责,为什么不及早做出政策调整,现在要让农民来吃亏。补贴政策为什么迟迟不出台?下面,小编为您揭开粮食补贴的面纱,看完这些,也许你就懂了……
玉米补贴方案何时出?能补多少?
3月28日,发改委主持六部门媒体通气会,表明具体的补贴方案还在研究之中。给农民多少补贴,价格跌到什么时候政府出手救市,兜底价是多少?这牵扯复杂利益关系,国家在认真研究,很快会出来。
玉米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调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不仅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陈锡文表示,玉米改革的另一原则是,对于非主产区,种植玉米将不应再进行补贴,而改种其他作物应将给予补贴。
现在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国家政策能补多少,按斤补还是按地补,怎么个补法?“目前,最终方案没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补贴后的价格不会超过1元,要比1元低。如果不能够降低价格,很难实现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粮食补贴的前世今生
补贴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我国粮食生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2003年,我国由于播种面积减少4.3%和自然灾害较严重等问题,粮食全年产量仅8000亿斤左右,减产5.8%,粮食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采取非常有力的政策手段,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央主要采取了三大政策。
一、
减免农业税,并逐步取消。这在中国农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绝对的大事件。一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了征收2000多年的农业税,这对农民种植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免除了农民1350亿元的税务。
二、
针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直补)。这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后来粮食直补逐渐扩大到,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四项补贴发展到今日,每年补贴给农民大概1700亿元。
以上两项政策,每年给农民增加了3000亿元的收入,对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
对市场紧缺的粮食品种施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此之前,我国曾实行过保护价格制度,按照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这与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有啥区别呢?保护价格,是农民有多少粮,不管什么品种,有多大量,只要农民卖,国家就收购。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从2004年开始施行,不是全部粮食都收购,而是对市场上紧缺的粮食品种进行收购,当时主要是小麦和水稻。而且,不是敞开收购,只有市场价格跌至低于政府划定的价格底线时,国有粮食部门开始按最低价格收购。当国家收购的粮食越多,市场粮食就逐渐变少,价格就会回升,当价格回升超过价格底线时,国家停止收购。这个政策,解除了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
这些政策一实施,2004年,粮食增产760多亿斤,加上当时适度的进口,粮食紧缺问题就解决了。
补贴带来的问题
政府从2008年开始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发展到最后,在粮食主产区,最低收购价格成了市场最高价,这样发展下去,会破坏市场竞争机制。
在政策出台的初期,最低收购价格连续四年没有大的变动,主要是因为政府定的是最低价格,低于市场价,只是给农民保底,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启动。而到了2008年,经济快速发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再加上新世纪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农民种植成本中新增了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流转成本。单就土地流转成本一项就增加了很多的投入,举个例子,吉林地区,本世纪初期,一公顷地流转价格2000元左右,目前要10000元左右。而对于市场而言,粮食最低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农民觉得政策保护力度不够,于是从2008年开始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开始上涨,一直到2014年,每年都会浮动,而且浮动范围相当高。这样造成我国粮食价格有了很大上涨。
这里要提到一个经济问题。就是08年的全球经融危机爆发,为了救市,就要刺激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随后必须有一些通货膨胀,进入通缩期后,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也带来了粮价的下跌。2015与2012年相比,国际粮价下跌了大概30~40%左右。其中,大米、小麦跌幅1/3左右,大豆跌幅40%左右,玉米跌幅接近70%,出现很明显的现象,国内粮食价格往上走,国际价格往下跌。到一定程度就出现,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市场价格低,造成大幅进口国外粮食。
粮食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农民种粮成本,让农民有一个合理的收益,提高种粮积极性,同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到现在,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与粮食政策的初衷有了很大变化,政策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环境。
国际粮食为什么便宜?
金融危机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原因。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暴跌,其中能源,主要是石油,石油价格最高147元/桶,但是从经融危机爆发后,能源暴跌,石油30元/桶,对农业影响非常大。一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迫使已经进入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农产品退出,比如玉米生产乙醇,就不生产了,就增加了市场供应量,影响到大宗产品的行业价格。油价暴跌同时,引起了海运价格暴跌,从美国墨西哥湾运1吨粮食到广州,现在运费相当于2014年的1/3。多个因素综合导致国际粮价下跌。国内粮食价格与之差距越来越大。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汇率问题。新世纪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降低,美元兑人民币贬值。比如说,假如大豆价格500美元一吨的话,汇率在1:8的时候,也就是4000元人民币,但汇率到到1:6的时候,同样大豆进口,就是3000块钱,价格降低了1000元。货币汇率的变化,对进出口农产品的影响非常的大。实际上,和2005年相比,美元兑人民币对于粮食来说,贬值了1/4。消费者和经营者,都会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由于这个情况,进口粮食越来越多。到14年首次突破1亿吨。全球粮食贸易量4亿多吨,其中3亿吨谷物,1亿吨大豆;而我国大约占了1/4的量。这样造成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的现象( 国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不断增加)。
纯进口,能行吗?
去年,有一种观念很是流行:既然中国生产粮食这么不划算,政府还大量补贴,为什么不少生产一些,多进口一些?
首先说,提出这个问题的基础是什么。国家收储在仓库里的粮食,要计算贷款利息、 折旧费、保管费等,算下来大概每斤粮每年7~8分钱,一万亿斤粮食在库里的话,财政压力很大,从这个角度讲,国内少产一些,多一些进口,可以理解。其次,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很大压力,去年进口粮食与前年相比增加了2000多万吨,增幅24%。粮食进口总值比前年下降3.4%,从货物量来讲,贸易额下降,当然希望多进口,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
但这个观点引来很大争议。 问题症结在哪里?
粮食的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正在向农业产业安全,农民生存问题转化。如果,不过考虑数量问题,不够就进口,那么进口粮食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增长会构成很大的威胁。如果农业产业受到挑战和压力,那么直接威胁农民的利益。某种程度讲,多进口,少进口,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要保护中国农业,保护农民生计。
中国是WTO成员,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包括农业方面对国际开放市场,包括粮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非常多,所以在开放的过程中,对农业要适当保护。我国的粮食对国际市场开放是有限的,实行了关税配额制。对小麦、稻谷、玉米实施了粮食关税配额制。小麦最高时963.6万吨,大米532万亩,玉米720万亩。我国承诺,进口数量没有超过最高限额的时候,对进口收1%的关税,几乎可忽略不计。由此,我国粮食相对对国际粮价高,高的就是这一部分。超过配额后,继续进口的粮食,增收60%的关税。如果说,纯依靠进口粮食,那就要面临高额关税。
现在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好在有关税保护,更多粮食进不来。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那就要保证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能再升高,价格不能再上涨。
玉米的问题出在哪里?
玉米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替代品,比如大麦、高、DDGS,还有苜蓿。这些产品我国进口没有关税配合。去年进口玉米替代总量是880多亿斤。去年玉米总产4400多亿斤,有1/5市场会被进口替代。
对于稻谷、小麦并不是说不存在价格差异问题。其实稻谷、小麦也同样存在价格差,但是稻谷、小麦有关税配额,而且,没什么替代品,因此暂且可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
玉米政策改革,有无前例?
在十八大之后,中央研究系列改革政策,从2004年开始,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施行目标价格改革制度,全面施行临时收储价格。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从2007年开始施行,玉米最初每斤价格定在0.7元,到了2014年玉米的价格已经提高到了1.12,大豆临储从2008年开始,起初是1.85元,去年涨到2.4元。
2005年,长江流域油菜籽取消了临储价格,由市场定价,长江流域的油菜籽价格下降了大概30~35%。调整后,价格基本接近国际价格。去年9月,国家玉米临储价格从1.12元到1元。对农民来说,每斤玉米降价0.12元 影响较大。从国家统计局数据,东北玉米总量在1700亿斤,每斤减 0.12元,
直接减200多亿元。每个农民平均减少收入600多元。所以,玉米价格变化对农民影响最大。然而,降到1元,距离国际市场的0.7元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去年价格改革,只是前奏和铺垫,意味着今年有更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