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关于“农化大佬集体封杀电商”的话题引爆了农资领域。17家国内外农化巨头企业陆续发布声明,称未授权国内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若农户通过网络渠道不幸购买到假货,企业概不负责。
山东微生物菌肥
截止目前,已有包括先正达、拜耳、杜邦、富美实、利尔化学、利民股份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表明了立场,拒绝互联网销售模式,而农村淘宝、田田圈、农仁街等农资电商平台也因此再度被推上舆论分析的风口浪尖。
封杀农资电商,农化企业意图何在?
据了解,有多家农资企业表示因为接到投诉,所以公开发表“禁止”网络销售的声明。但笔者认为,此次“封杀”事件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电商动了农化公司的“奶酪”,如果任由其自由壮大,农化公司耗时、耗资建设的传统渠道将因此“崩盘”,未来或受电商牵制。对农化巨头企业而言,作为行业现行规则的受益者,电子商务的出现显然干扰了巨头企业的事实垄断。因此这次封杀,并不能认为是对电商这种商业形态的否定,而更多的是考虑到自身经营的现状,现有的渠道体系可以支持现有的经营计划,这是一个常态决策行为。
互联网+农资,水土不服?
伴随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深入,电商本应给传统农资行业带来极大便利。除了通过互联网把化肥、种子、农药更快捷优惠的卖出去,还能解决农资常年生产集中使用、农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农业种植小农经济不对称等矛盾。但纵观全局,当前农资电商行业的表现却显然有些水土不服。
农资是特殊商品,农资经销商往往经营了多年实体店,信誉和售后都有保障。而电商平台的互联网特性则难以杜绝假货。其次,农民更注重农业技术服务,农药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都是有讲究的,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农资电商只管销售,难以保障售后,这是一个短板。
纷争之下,拷问农资电商发展方向
2015年被视为农资电商元年,到目前为止,国内农资电商领域经过第一轮的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几种方向,如以阿里和京东为代表的综合电商平台涉足农资、以农仁街和云农场等为代表的垂直农资电商平台、以金正大诺普信为首的老牌农资生产企业触电上网、以农技交流等为服务的导向型农资电商。其中,平台类电商走的尤为曲折,过去的一年里更纷纷“试错”,仍难觅合理的商业模式。
进入2016年,估计已有为数不少的电商平台已萌生退意。那么平台类农资电商的问题在哪里?
一种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在于击中用户痛点,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但经过比较不难发现,目前大多数平台类农资电商并没有真正分析客户和用户的痛点,运营多是简单参照快消品营销的模式进行,以吸引消费以促进线上成交为主,缺乏生产各环节的相应服务。同时,平台电商基于自身第三方的特质,往往在商品方面追求品牌多而全,导致商品准入审查不严格、质量安全难保障、配套服务跟不上、后续面临价格战等问题而饱受诟病。
平台类农资电商路在何方?
那么平台类农资电商是否无路可走?非也。以笔者看,正品货源、运输保存、技术服务、结算方式等都只是战术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非难事。战略层面的问题在于:不做价格竞争的情况下,通过电商能为行业中的各方带来什么竞争优势?创造什么价值?
放眼全国,具备结构性优势的农资电商平台仅有辉隆农仁街一家。
“平台的实质一定是服务商。要从用户的实际生产需求着手,提供全程一站式的服务,比如痛点比较集中的农技农化服务、金融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在整个交易闭环里借助互联网全面整合农业大数据,为下一步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同时促进平台业务不断上量。”辉隆股份旗下农资电商平台农仁街相关负责人说。农仁街提供的不是一个单项的服务,而应是多方整合资源、开放合作的共赢局面。
有别于其他电商平台,农仁街目前拥有中国农资流通领域首家上市企业辉隆集团的服务体系,以及十余年农资流通资源沉淀,属传统农资巨头“+互联网”发展。基于此,农仁街对供应商、经销商、服务网点、物流网点等的管控能力以及在农化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优势,也非新兴的纯互联网企业所能企及。
记者致电农仁街相关负责人获悉,农仁街目前先从线下优质渠道入手做增量,引导行业从单向闭塞走上良性开放,借助互联网助推行业升级,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渠道管理水平,实现农资投放全程追踪、试点以农产品上行带动农资下行业务等创新做法,而不是盲目参与其他平台的无序竞争。通过整合服务为企业、经销商、农业生产者创造新的价值来源,为参与各方实现新的利润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