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三五年前问农化行业的业内人士,政策对化肥市场的影响大不大,他们几乎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大得很”。无论是化肥农药淡储、进出口关税,还是电力保供、运输调度等,哪里都能看到政策调控干预的影子。国内市场货紧价高的时候,降温打压的政策一定会即刻而至;化肥企业遇到困难,影响到肥市的稳定时,政策“馅饼”一定会随之推出。正因如此,我国化肥市场始终带着浓重的“政策市”味道,化肥行业一遇到困难,大家就期望政策调控。
目前,国内春耕肥市已缓慢启动,但欲振乏力,清淡得很。这也似乎表明,中国化肥“政策市”的时代已经终结,随着肥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趋势性逆转,化肥市场化转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基本完成。
近两年的化肥行业,除少数转型创新搞得不错的企业日子好过外,整体比较难熬,大多数企业仅仅是勉强维持。“此时此景,还有政策拉一把吗?”估计又有一些人心里会嘀咕了。
在笔者看来,中国肥市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已经常态化,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指望当前弱市下政策再拉一把的想法根本不现实。不仅现在,将来政策力挺肥市的情况也只会越来越少,直至实现最终的市场化转型。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环境发生了质变。国内政策影响于肥市,首要考虑是保障农业生产。早些年国内化肥处于短缺时期,尤其是春耕、秋播等旺季化肥涨价总是按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必然频频出手干预,以期避免市场大幅波动。而眼下,化肥产能明显过剩,且短期内不可能逆转,这决定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数量供应和价格稳定有了保障。至于化肥稳定生产,谁都明白这属于企业自主行为而非政策驱动行为,除非出现企业大面积濒危等极端情况。2015年化肥行业顶住压力整体经营和盈利尚可,也充分说明了化肥行业的抗压性和内生动力已显著增强。
二是政策底牌已几近打完。应化肥行业的强烈呼声,2015年我国调整了化肥出口关税,化肥出口在政策刺激下大幅增长,这也是当年化肥行业表现不错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后期关税政策还能再添一把火吗?在笔者看来,至少在一段时期内不太可能了。除了关税,环顾一下影响化肥行业运行的几个政策点,几乎都已经没有多少余量,政策在自己的界限内能发挥的空间已极其有限。
三是政策效应递减,一些调控手段变得多余和没有必要。比如淡储政策,脱胎于调剂肥市淡旺季的初衷,但在当前供过于求常态化的背景下,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化肥淡储政策已经失去了之前的逻辑依托,后期应会走向没落。此外,以前频频出台的保原料煤或气、保用电、保运输等调控政策,随着煤价一落千丈、电力过剩、运力富余情况的出现,已经变得完全没有必要了。
今年春耕前夕的肥市不寻常,在笔者看来,这种状况很可能不是季节性或者短期的,而是常态化、长期的。对化肥行业和企业而言,应该放弃靠政策、等政策的想法,抱着“该干嘛干嘛”的心态,抓好生产管理,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唯有如此,行业才能在市场化主导的未来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