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西北地区二铵基层销售即将开始,企业正处于紧张的发运状态之中,而国际市场行情低迷日久,现阶段部分企业出口的意向离岸价也随之开始下滑,市场传言称湖北个别企业64%二铵意向离岸价已经跌至320美元(吨价,下同),个别业内人士表示磷矿资源在相对的时间之内为不可再生资源,且当前国内生产工艺对于磷矿石的利用率较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再低价进行出口难免令部分人心中感到些许的不公,部分经销商表示按照当前主流的出口和内销出厂价计算,两者间的价差超过300元,为何中国二铵外低内高?
首先,企业通过出口来调整国内二铵库存压力。众所周知,国内二铵整体产能供应过剩,据中国化肥网统计国内二铵总产能达2400万吨以上,2016年云贵地区大厂仍将有项目扩产计划,按照计划2017年初240万吨二铵项目将会投入生产,而国内表观消费量仅在800-900万吨左右,若计算后期投产项目,二铵产能过剩率将达到200%,严峻的形势之下,出口量在国内二铵企业中所占据的份额逐渐加大,预计在国家产能和产品结构调整完成之前,企业通过出口来缓解国内供应压力的现象应将不会太大的改变。
其次,资金流转较为快捷。近几年政府对于化肥企业优惠政策逐渐减弱,火车运费从2号运价调整至4号运价,取消了前期的部分优惠,加之从去年9月1日开始恢复征收化肥增值税,政策令化肥销售逐步转向市场化,造成的影响就是当前银行对于化肥企业的放贷逐渐严格,而内销资金结算周期较长,出口方面则是现汇结算,在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出现断裂之后,出口进行资金周转亦不失为一种办法,久而久之国内外价格出现一定的价差。
最后,国内二铵处于垄断地位。国内磷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且厂家数量相对较少,二铵行业间相对保持统一步调,所以自去年冬储到现在,相对于其它肥种来说二铵跌幅较小;而进口二铵数量较少,仅在山东周边等地销售,且价格较高,对于市场并不能形成价格的影响,虽预计说国内明年产能过剩率达200%,但二铵企业的重心仍是在国内市场,所以国内二铵价格略高。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一方面国际可选择货源较多,供应商并非单纯中国一家,另一方面基于国内过大的产能压力,外商势必会极大压价,从中国企业对于印度贸易商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可见一斑。
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以上几点的驱使之下,造就了中国二铵外低内高的局面,虽说如果部分企业限产停产可以将国内外的价差略有减少,但这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目前行情来看去产能、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和磷化工精细化是从根本上提高磷资源的利用率,质的提高才能让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更高,这样国内外的价差或将会减小到令大众接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