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农资”的热潮,智能配肥急剧升温,其中既有化肥企业进行的业务转型,也有依托金融和技术优势的科技企业等,还有从互联网领域转战而来的新型平台。有人认为这将掀起一场农资供应链的深度洗牌,也有人嗤之为经销商变相叫卖肥料的一个噱头。
质疑者:盈利模式令人生疑
在智能配肥站的实际运行中,少数企业直接采用农业部门提供的土壤成分数据,但更多的企业倾向自行测土,并将其作为开展业务、增强客户黏性的抓手,现在不少企业将“一户一测土,一户一配方”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理论上,户与户之间的土壤养分也许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在一个含量等级内的数值差异。其实,老百姓完全可以用一个配方。农业系统通过大量的土壤测试,制定发布的大配方已经能满足生产需要,再逐户测一遍有些浪费人力、物力。
再者,智能配肥机价格高,测土成本高昂、配方肥质量难以保证,这让不少人质疑智能配肥只是假借“互联网+”做个手机APP,在玩噱头变相卖肥料而已。
乐观者:抢占复合肥一半市场
在传统复合肥生产中,由于规模化生产需要和成本控制要求,肥料配方不可能针对作物和地块进行随机调整,这是多年以来农业部门的测土数据,难以高效地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障碍。智能配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这一瓶颈,而且形成“矿产—单质肥料厂—智能配肥中心—农民”的全新农资供应链,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把智能配肥站看作是一个“灵活的小工厂”,增加或改变配方并不会带来成本的变化,这非常具有优势。
智能配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监控农作物温度、湿度、病虫害等生长环境指标,从而控制浇水、施肥和打药,并提供农资、农副产品、金融、物流等多方面的服务,会形成更生态、更智慧的商业体系。因此,有业内人士预测:5年后,智能配肥有望抢占近一半的复合肥市场份额。2030年,智能配肥有可能占据化肥零售端30%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