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号文件都传达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而国内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农业成为一只绩优股,许多积攒了第一桶金的人向农业领域靠拢。然而,农产品价格跌跌不休,种地成本不断增加,种植大户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笔者所在的山东德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德州市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已达2.2万家,但是,真正有场地、有规模、实际经营的只有十分之一——2000家左右。
夏津县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合,先后有育种公司、种子基地参与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形成了以雷集镇、新圣店为中心的种植合作社。尤其是雷集镇,成为夏津县土地流转的排头兵。夏津县雷集镇三冠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保和,从事过棉花、面粉经营生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认为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毅然投身农业。他先后承包土地1100亩,是夏津县最大的个人合作社。2015年是其合作社种植的第三年,三年来,他先后在路面硬化、粮食仓库建设、办公区域建设、沟渠维护、农机具购置等方面投入100多万元,2015年又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烘干塔。李社长始终坚信种粮多了国家会给予一定补助,面对重重困境毫不退缩。但是,三年了,三冠合作社的投资不但没有收回,反而赔了几十万。
笔者与李社长谈起了种地账:“租金1000元(亩价,下同),种植小麦、玉米成本在1000元左右,只有年产值超过2000元才有利润。”
从小麦播种开始,每亩用种子13公斤,每公斤3.4元左右,亩种子费约45元;拌种约10元钱;底肥约140元;耕地、秸秆还田、播种至少90元;春季浇水两遍,电费和人工每次45元,合计90元;喷药三次,人工和除草剂、杀虫剂大约40元;小麦收割规模户在50元左右。玉米种植,种子费大约30元;深松、播种40元;肥料120元;除草剂、病虫防治及人工30元;追肥30元;浇地两遍90元;收割和短途运费合计70元;另外,维护客情关系杂费20元,算起来七七八八要1000元。
李社长的小麦平均亩产350公斤。个体种植由于面积小,单产可以达到500公斤左右;而大户种植,受管理、气候、时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量始终比小户低,大户做不到精细化管理,所以单产低不少。小麦销售价是每公斤2.26元左右,亩产值在800元左右。玉米亩产600~650公斤,销售价是每公斤1.70元左右,除去装袋等人工杂费,每亩地也就收入800元。小麦、玉米亩净收益合计1600元。国家粮食直补每亩地125元;大户二次补贴200亩为上线,也只有1.2万元;核算中粮补贴每亩地140元左右。把能拿到手的补贴加起来,每亩地要亏二三百元。
本来看好的方向,效益却是背道而驰。面对眼前的困境,李社长充满了无奈,而眼神中透着执着。他始终坚信,有梦想就要坚持,三年来,他总是渴望得到国家的扶持与帮助。可是,正如成千上万的种植大户,不知道如何申请国家补助,不知道如何获得国家扶持。问及李社长为何拿不到政策补助,其回答是:忙着种地了,谁有空去跑关系;做出成绩了,国家自然给钱,做不出成绩,无怨无悔。
为了圆自己的农业梦,李社长带领团队继续深化产业链。他打算种养一体化,把种植产生的秸秆转化为养殖饲料,养殖产生的粪便作为粮食生产的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培肥地力。
面对李社长的长久打算,笔者由衷地佩服。三年下来,李社长积攒的资金已消耗得差不多了,面对自己整合起来的土地,李社长不忍放弃。因为放弃就注定了失败,不放弃还有一线希望。年过50尚有如此魄力与干劲,赔钱还坚守着梦想,值得年轻人学习。
李社长现在缺的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阳光普照,缺的是农业新技术的指引,缺的是良种良方配套技术服务,更缺的是谁种地谁得的实惠。谁能带领种植大户走出困境?谁能为大户拿来补贴?面对农产品价格下滑,补贴已成为唯一的救命稻草。如何让惠农政策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