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家庭农场”一词,之后2年内,中央一号文件一再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还要“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国内新型农业的“宠儿”,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家庭农场在国内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家庭农场模式好似股市中的“散户”,单打独斗是他们的显着特点,以极少的劳动力耕种大量土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家庭农场形式简单、力量集中、发展可持续,扶持“散户”发展能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目前家庭农场尚存在几大瓶颈有待突破。
第一,土地问题。流转制度须创新和规范。2015年初,上海民革市委专题调研了上海4个区县的“家庭农场”后,得出结论是土地流转环节中凸显的种种问题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障碍。城镇化发展较弱的区县,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即便愿意流转,市价也远远高于300公斤稻谷(约合900元)/亩的政府指导价。在一些区县,上海民革市委调研组看到,土地仍通过“人到人”方式流转,其细碎化特征没有改变,规模经营仅是“理论上” 的。当然,松江、金山等已基本实现土地流转回归村集体所有,再由村委会与家庭农场经营者签订流转协议。但协议多为一年一签,缺乏稳定性,影响经营者对土地投入、改良土壤等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需要培育家庭农场“新一代”经营者。在家庭农场经营者中,虽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但总体呈现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程度偏低等特点,影响其接受高科技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生产的理念。
农业人力资源不足,还表现在缺乏农业生产辅助人员、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农机操作工每年仅有数月参与农忙,低收入与闲暇时间较多使得他们宁愿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向往城市生活,也不愿意投身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事业。
第三,资金问题,融资不能只靠政府补贴。从当前经营状况看,家庭农场有赖于财政资金扶持。调研数据显示,用于扶持粮食家庭农场,市级层面统一补贴100元/亩,区级层面补贴100至600元不等,各乡镇也有相应配套资金投入。
然而,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只能是短期推动,而不能长久依赖,开辟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才是“源头活水”。农民很少有可抵押资产,融资难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家庭农场需要独有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制定政策允许家庭农场通过资产抵押和信贷两种方式向特定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商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