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称,我国化肥行业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推动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和优化原料结构、推动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国化肥行业由大变强。
《意见》还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做到严格节能减排标准,通过严格标准倒逼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把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发力点。
化肥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称,如何优化化肥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需要面对的问题。
利用率低助长过量施肥
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粮食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由于耕地面积实在有限,所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是势在必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通过施用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已成为普遍行为。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1年中国化肥施用量2805.1万吨,到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5911.9万吨,使用量提高了一倍。而我国谷物总产值从1991年的39566.3万吨,到2013年增长到55269.2万吨,涨幅不足40%。
可见,“化肥使用量与农产品产量并不存在绝对正比关系,不是化肥施用越多越好。”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合理的化肥施用量有利于增加农产品产量,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容易增加农 作物的病虫害,还会导致土壤中养分浓度过高,从而不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系发育。
即便如此,宋杰凝强调,我国农业施肥存在施肥过量以及盲目依赖化肥增产的问题。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化肥投入量严重超过作物所能吸收利用的数量,大量营养元素无法被作物吸收利用,就会流失在环境中,可能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亩均施用量偏高。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曾公开介绍:“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
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除了土壤污染,宋杰凝表示,过度施用化肥还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过量的化肥施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危害同时,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增产和高产。而化肥的低利用率也成了过度使用的一个诱因。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技术先进国家的氮肥利用率达68%,而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氮肥施入土壤后除被作物吸收利用外,还有15%-46%的氮残留在土壤中;挥发损失3%-57%;入渗损失10%-38%。
业内人士表示,决定氮肥利用率高低的关键是施肥技术,其次还受肥料品种、土壤类型及作物种类的影响。如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已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此外,专家指出,化肥的过量使用、盲目使用,不但会损耗基础地力,增加种粮的成本,还会危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故而总量控制、科学施肥势在必行。
新型化肥创新力不足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农业环保方面,《意见》要求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双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早在今年年初,为了改进农业施肥方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发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化肥零增长”目标并不是完全隔绝农药、化肥的使用,而是避免烂施、不科学的施用化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之一。为了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合理利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新型肥料,如水溶肥、缓控释肥、液体肥、叶面肥、生物肥,因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而被肥料界所推崇。近年来,药肥因提高肥料利用率兼具使农药、化肥在一个环节一并完成的特性,正逐渐成为化肥界的“新星”。
根据《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发展报告(2014年)》统计,2014年,国内新型肥料生产企业达到6600多家,其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新型肥料品种达到5000多个,新型肥料的产量为3500万-3700万吨之间,应用面积达9亿亩左右。
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发展之快,肥料品种之多,并不能掩盖我国新型肥料面临着诸多障碍和问题。
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新型肥料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肥料圈的一道风景线。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利益的驱使下满足于概念营销,很多企业在技术研发这块不够重视,肥料产品的创新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和农业部印发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都要求,种植业要减施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制成有机类肥料替代部分化肥。
中宇资讯分析师许磊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国家应加强导向作用以及政策面的鼓励。一方面有关部门经过市场调研等逐步完善有机肥、新型肥料的生产、销售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基层实验站,聚集一批农业科研人才,开展生态农业、土壤肥料技术等研究。
他同时表示,有关部门应继续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绿色食品和地标食品的审查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农业技术促进合理施肥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减少化肥使用量、优化施肥结构起到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从2002年至今,每年都会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相关的要求。
据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开始了测土配方的试点,2006年则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时至今日,这一农业技术已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区县。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曾公开表示,化肥方面,要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范围,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宋杰凝表示,利用精准平衡施肥技术和免耕、深松技术可以有助于改善土壤,从而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他解释道,精准平衡施肥技术是指应用GIS、GPS、RS等技术,因地制宜地调整各种养分的投入量,实现肥料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施用,减少对肥料的依赖。而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土壤板结和退化的问题,改善土壤环境。
然而,许磊表示:“从中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现状看,在广大农村仍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与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农机具的使用效率低将直接影响化肥的施用水平,将增加化肥的投入使用。”
专家对此表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农业技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实施以及土地利用率提高,以及国家对于三农融资贷款的支持,将大大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化肥的合理施用。”许磊向记者讲道。
同时,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许磊强调,农资综合补贴的落实将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最有利的支撑因素。
专家还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纳入到工作范围内,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还要促进农民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