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波认识了来自山东蓬莱的一位零售商,他之前是胶东某生产企业的业务经理,因为家庭原因,辞职后回村开化肥店。与其他零售商不同,他有知识、有文化,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化肥行业经验,掌握着行业大型企业的动向,他的微信群里,就有很多肥料企业的微信公众号。
近一年来,农资电商的消息刷爆了手机屏幕,其中某某网、某某圈、某某1号、某农场的消息最多。一开始他也紧张了起来,因为他担心这些网站会把零售商这个群体淘汰,自己无生意可做,就尝试和其中一个合作,并联合搞了场活动。宣传、造势、开农民会、促销,忙活了一阵下来,效果不太理想,结果反而带来了一点小麻烦。
搞活动时大张旗鼓,以低价格的噱头诱人,号称一瓶农药只挣1元差价,但是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什么呢?搞活动时是病虫害预防期喷药,按以往经验,农民应该对低价格产品充满青睐,占点小便宜多买两瓶,谁知道这个国产农药的销量并没有上涨。平时30元的零售价,如今20元的价格依然没有吸引力。同类的进口产品,零售价60元,卖的依然火爆。农民对该品类农药的品牌依赖性远远超乎他的预期。过了几天,有个农户临时又来补买,之前用进口,这次打算买国产的试一试,看到前几天20元的农药涨到了30元,顿时大怒:“你怎么又涨价了,而且差这么多,一瓶农药你的利润到底有多大?你一年得挣我多少钱?”这个农民一脸失望,进口的也不考虑了:“谁知道60元你能赚我多少呢?”就这样一脸愤怒地去了另外一家零售店。后来,他在街上碰到了这个农民,打招呼时农民都没有理他,而且还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这位零售商非常郁闷,因为那场活动虽然销量增加了一些,但是并没有挣农民的钱,透明的价格反而得罪了“上帝”,以至于后来“上帝”看他的目光都带着反感,他成了大家口中的“黑心”老板。
经过这件事,他一直在反思,农资电商想要颠覆传统渠道,是不是应该再掂量一下?弄不好“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甚至“鸡飞蛋打”——新渠道没有做好,反而丢了老渠道。
后来,他和县里几位零售商同行喝酒,酒过三巡,大家都开始抱怨看似红火的电商,总结了农资电商的几宗罪:品牌认知度低,与进口产品比,缺乏竞争力;零售商不挣钱,缺乏持续性;价格促销与恢复,让农民看到了价格的秘密;现款不退货,农民不习惯;到货不迅速,“贻误战机”;服务、技术、物流跟不上……
农资电商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满意?还需再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