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这肥料发白长毛了。会不会有问题?”在山东走访中,一位农户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他用的肥料是一种微生物菌肥,存放一段时间之后,表面生出白色菌斑。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启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文简称植保所)。植保所生物防治实验室研究员李世东教授介绍,菌肥长毛,是因为菌肥中微生物在适宜环境下进行大量繁殖,并不是肥料有问题,而恰恰说明了其中微生物活性高,抗逆性好,在恶劣环境下能够存活。
活菌检测有难度
由于目前在生物有机肥的检测上,对活菌的检测有一定难度。尤其在基层,基本只能检测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而对活菌数的检测,需要送到北京、上海的几个检测中心。
作为经销商和农民如何挑选好的菌肥?李教授拿出了长毛和没长毛的两种菌肥,给记者仔细作对比。并进行解答:“由于菌肥中菌种的抗逆性、含量、活性等数据不好考量,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初步判断菌肥及其中有机质的好坏。第一是看,看菌肥存放或者用到地里一小段时间,会不会长毛;第二是闻,正规菌肥选用的有机质发酵出来应该是芳香味,而不是恶臭味。”
李教授告诉记者,考察菌肥,有个关键的指标就是抗逆性,也就是菌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菌肥研发成本高
菌肥的研发成本很高,筛选和驯化菌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以植保所微生物实验室为例,菌肥的前期研发已经做了将近20年,才得到几个成熟的菌种。因此,建议经销商选择科研实力比较强、正规的菌肥企业进行合作。”
应用水平差距大
当前在菌肥技术上,国内外并不存在太大差距;但在应用上,差距还是比较大。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菌肥的应用很早,用量也大。欧洲包含菌肥在内的有机肥类用量要占到用肥总量的45%~60%,美国则高达60%~70%;而中国有机肥施用量只有3036.7万吨(养分量),不足肥料全部施用量的36%。钟增明说:“国内只有山东、江苏、海南的部分地区能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程度。像寿光,经济作物种植历史较长,土壤状况复杂,农民用肥观念先进,他们在菌肥上的投入也很高。”
菌肥应用前景广
资料显示,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和使用菌肥,最先得以应用的是花生和大豆根瘤菌剂,在东北和华北均进行较大面积使用,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上世纪90年代,中国微生物肥料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但市场比较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夸大微生物肥料作用的宣传。
最近一二十年,是微生物肥料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微生物肥料逐渐得到重视,农业部建立起完善的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规范了微生物肥料市场。同时,各方媒体对微生物肥料进行了正确的报道、客观的宣传,老百姓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中国微生物肥料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菌肥应用面积在1亿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5.56%。国内高端农产品一定要用微生物菌肥,经济作物上也在大量使用。自2009年起,中国微生物肥料用量达到900万吨。农业部登记的菌肥企业有85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现有菌肥产品正式登记证1099个,临时登记证78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