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氮磷被点 新型肥料肩扛“减量”重任
我国耕地承载的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化肥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25%农产品,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时,这块占世界9%的耕地上施用了占世界35%的化肥,部分地区施用量相对更高。每年化肥使用量超过5800万吨,是世界上化肥使用强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全国农业源的化学供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全国种植业源总氮流失超过农业源总氮流失量的一半。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未来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产出率,所以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科学施肥仍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肥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物资,如果停止使用化肥,全球作物将减产50%。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提高单产是增加粮食总产的唯一途径,而新型肥料的开发是保证肥料提高单产的重要手段,新型肥料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农业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所谓新型肥料,是指选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或通过新工艺制备的具有新功能的肥料。它应该包括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在农业生产中还未达到理想规模以及目前技术还不很成熟,正处在研发和试用中没有大规模生产应用两个方面。
在此背景下,农业部表示,要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并将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0%,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一个战略目标,也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持续关注的问题。未来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在肥料立法、耕地立法、资源环境规划等方面都将有所推进和调整,包括政策的出台、投资项目跟进。其方向则是节约资源、减少化肥用量,这些理念必将会对市场、行业、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耕地呼唤合理施肥
生物肥料产业亟待规范
在土壤耕地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国新型肥料总的发展趋势将朝着高效化、复合化、多元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新型肥料研发与提升土壤耕地质量已经成为“捆绑”发展的热点。不合理施肥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酸化、土壤板结、土壤肥力降低;二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加剧温室效应;三是对水体的污染、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地表水水体富营养化;四是引起植物体硝酸盐累积。
随着土壤修复工程的实施,必然会对我国肥料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从品种上看,氮肥的增长势头首先会控制,其次是磷肥;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化肥增长势头首先会控制,其次是中部地区;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以及生物菌肥会得到较高的重视,更多的支持政策或将出台;提高肥料利用率明显的生产技术、施用技术会持续得到支持。
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在土壤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生物肥料将迎来发展春天。然而我国生物肥料加工工业落后,表现在设备简陋、工艺不完善和质量意识不强、有效菌数含量低、肥料颗粒硬度不够、破碎率高、含水率高等质量问题。
我国生物肥料要想在众多的商品肥料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第一,必须建立生物肥料原料基地。在草炭丰富的地方投资建立具有先进设备的草炭加工厂,为微生物肥料生产厂家提供高质量的草炭原料。第二,开发新的生物肥料品种、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微生物接种剂是生物肥料生产的核心部分;目前,接种剂品种少、质量不稳定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急需研制和生产生物肥料专用机械设备。采用标准发酵设备生产液体接种剂一般都能达到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但使用现有设备来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微生物复合肥,则难度很大。第四,建立完善的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测体系,规范微生物肥料市场,限制伪劣产品生产。第五,加强生物肥料的科研、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工作。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已得到肯定,但除根瘤菌接种剂外,其它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明确。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科学地确定优良菌种和优质菌剂的技术指标,为生产优质菌肥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