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粮改饲”——压缩玉米面积、改种饲料作物,成为农业领域最引人关注的大事。现在国内玉米有70%供作畜禽饲料,还有部分加工成淀粉,粮食用玉米比重并不大。笔者调查显示,多数人士认为靠政令强推“粮改饲”,如果没有配套激励措施,难以让农民改变种植结构。笔者认为,压缩当前价值最高的种子品类玉米,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协调三元种植结构 “粮改饲”源于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还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粮改饲试点,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8月28日,农业部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玉米结构调整暨“粮改饲”推进落实会: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引导,认真落实“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规划。二是切实抓好政策落实调整,完善并落实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抓好北方农牧交错区“粮改饲”试点。三是切实抓好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青贮玉米专用品种以及替代种植的高产优质杂粮、饲草等品种;集成退管配套籽粒改青贮、玉米改饲草、玉米改杂粮、玉米改大豆等不同种植模式。
“粮改饲”措施出台的背景是国内玉米连年丰收,处于满库容状态,可满足国人180天需求,远高于世界通行的库容40天的需求。加上大量进口低价玉米,出现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的“三多”现象,而粮食收储能力严重不足,仓容缺口巨大,东北地区尤为严重。
阻力来自各方 笔者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了解玉米生产情况,听取各界人士对“粮改饲”的看法。
某市委书记说法:“籽粒改青贮、玉米改饲草”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大面积改种青贮饲料,主要是饲喂牛和羊,就需要新建牛场羊圈;青贮玉米一亩地能收好几万斤,就要解决好加工、运输和贮藏问题,建设相应规模的青贮窖,这是高技术、高投入的建设。而且青贮饲料储存成本比玉米籽粒高很多倍。农业部要求明年“粮改饲”面积1000万亩,就必须下达基层足够的经费,安排“集成退管配套”工作。该市是玉米生产大市,农民自己不存粮,都卖给国家。但收储空间有限,玉米储不下,也调不出。“我们也担心,中国是人口大国,虽然这几年玉米丰收,从全国来说只是低水平过剩,遇到灾荒年景可能还不够用。储粮稍多一点就压缩种植面积,再恢复过来就不容易了。”
一位玉米专家表述了自己的疑惑:刚听说“粮改饲”有点拐不过弯。玉米不就是饲料吗?现今全国生产的玉米有70%供作畜禽饲料。从整体上说,现在国人的生活标准只能算刚刚吃饱还没有完全吃好,而广大农村有多少农民能经常吃到肉、奶、蛋?
某县农业局局长表示,现在该县还没有传达“粮改饲”文件。该县是玉米大县,有一些玉米供作青贮饲料或粮饲兼用。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是由各乡镇报上来,不论种多种少,都要经过统计部门平衡调整再上报。“实行‘粮改饲’减少十来万亩玉米面积的任务很好完成,但若是一下子将1/3的玉米面积减掉,就很难给农民做工作了。现在农民种什么、种多少都有自主权,政府不好直接干预,更不能强迫。”
农民自然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一位种地农民称,他没听说什么“粮改饲”的事。“把玉米改种青贮饲料,我家不养牛、不养羊,种青贮玉米干啥?政府要求把玉米改种青饲料或种土豆、大豆,谁给种子?谁来收购?价格好吗?今年收储粮要调价了?是真的吗?”让农民改变他们的种地习惯,首先要看经济效益,种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不会顶着市场风险贸然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