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农资店竞争白热化,农民肥料常识一穷二白 一场透雨,带来了我省夏季用肥高峰。7月14日,记者来到玉米、花生主产区东平县走访多个乡镇,通过对经销商和农户采访,了解我省当前肥料经营和使用的真实现状。现将一天的采访记录如下,以期以管窥豹。 “我一年换一轮品牌!”竞争陷入白热化的村级店 时间:9:30分 地点:彭集镇马代村 采访对象:吕修平 天气炎热,田间大片大片的花生长得正旺。记者从东平现场出发驱车约5公里到达马代村,进入位于村西头的一家农资店。店面很矮,用板子在砖房外搭成,门刚过头顶。六国二铵、芭田硝硫基肥的宣传牌子挂在屋外墙上,该店经营肥料约10个品牌,主要是复合肥、掺混肥和尿素。 “烦死我了!那小肥料厂家昨晚又搞了一晚促销,昨天一天他们的肥料宣传车从我店门口过了5次!”店主吕修平上来就抱怨,一个小肥料企业配备大量人力,天天在村里做宣传,晚上还召集村民搞活动促销,让他和其他店主很是气不过。 吕修平说现在卖肥料的门槛太低了,有的产品只要弄个商标,找个厂贴牌,拉出来就能送到店里卖。他们村现在农资店有六七个,数量比日用品商店都多。“厂家业务员频繁上门,品牌越来越多,功能标的也是个个都好,有的我知道有的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就接了下来。反正我这些产品一年一换,两年不经营重样的。” 记者也看到,一个村在相距不到100米的马路两侧,就有3家农资店。店店之间、品牌之间竞争激烈,最主要的表现是很多店主开始用价格不菲的产品做促销。从电水壶、电磁炉到电动喷雾器,这些促销品市场价格从几十元到二百多元不等。“这种竞争法,我们自己感觉有点变味了,但是没办法,你不做不好卖肥。”一名店主说。 “农技推广刻不容缓!”以卖农资为主的种植合作社 时间:10:20 地点:彭集镇马代村 采访对象:吕衍常 又是一个农资店,店墙上标着“东平县富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字样,用石灰写的经营范围、合作理念中宣传“打造农业产业链价值”,强调合作社是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一家从事“三农”服务的连锁合作社,专注于建设全国农村流通品牌和城市农产品流通品牌的专业机构,“通过自上而下的放心农资、农机进村和高标准规范化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进城”来打造“三条产业链”。 记者采访村民,他们对该合作社最大的认识是:它也是卖农资的。 店面由两间房屋组成,主营“元和绿宝”牌系列肥料,并有种子化肥,陈列较好。包装上打着“供销直销”字眼和供销商标示图案的一种复合肥料很显眼,店主吕衍常介绍,这是供销社系统专供的肥料。 吕衍常说,他十多年来一直经营“元和绿宝”牌系类肥料为主,兼营种子农药。今年6月1日刚注册下合作社,经营内容里就多了这种供销直销肥。他是理事,合作社现有周围7个村的会员1000多户,每年用肥约300吨左右,多为各种作物的专用肥。“也需要到村里去讲课和推销。” “希望国家能加快农技推广,刻不容缓。!现在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种田,土壤板结严重,种地代价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低。一亩地,同一种作物,种好和种不好一年能相差500-600元。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治及时的就无大碍,防治不及时的至少减产30%,农民和国家都受损失。”吕衍常说,他还希望能直接从生产厂家采购肥料,降低价位,货真价实,农民也能得到实惠。 “我们用肥真迷茫!”正在超量施肥的农户 时间:13:20 地点:州城镇田庄村 采访对象:曾云珠 田间到处是拉耧给玉米施肥的农民。在田庄村西一块没过膝盖的玉米地里,曾云珠和同村另一个妇女一起搭档施肥。 “施的啥肥料?”记者问。 “俺也不知道是啥,在村里店里刚买的,155元1袋。”曾云珠说。 记者看到,她在用这种氮、磷、钾含量是30-4-6的复合肥料的同时,又将瑞星牌尿素搀和后一起耩到地里。单就复合肥一项,她1亩地的使用量便为1袋(40公斤)。显然,对比玉米科学施肥范围,这属于滥施。她说就怕少了庄稼长不好,所以尽量多施。 记者发现曾云珠对肥料包装的标示基本不懂,氮磷钾的作用更是说不出来。她选择肥料多少年来都由经销商来推荐和搭配,今年她自己做主买了这种肥,因为一是听过广告,二是被赠送了10公斤大米,并得到销售人员承诺:“达不到承诺产量,包赔损失。” “哪样肥料好像都管用,但到底哪个真好呢?俺是真不清楚。”她无奈地说。 同样在田村,记者又在另一块地里看到该村的陈云奎,记者告诉他,他用的是厂家和商标早就不存的肥料时,他拍着腿说:“俺不知道呀,你早说10分钟,俺也不能让肥料下地!” “用坑蒙法卖肥不行!”被假肥气得吃药的经销商 时间:17:50 地点:州城镇孙纸坊村 采访对象:郭建林 “卖好肥挣钱,卖孬肥也挣钱,那我为啥不卖好肥?”郭建林反问这句话,是对一个顾客质疑他自称可靠的肥料的时候。 郭建林近60岁的样子,和妻子一起经营农资整20年了,他说不售假的原因还有一个,夫妻两人都是共产党员。“怕卖假肥料,夜里睡不着觉。” 他说自己基本不接小品牌产品,并在销售过程中善于学习,拿到了农技师资格证书,并曾在几年前给一个厂家提供个一个小麦肥的配方,对方给他颁发证书并奖励500元。 “他当兵出身,耿直惯了,就看不得售假坑农,但是现在整个肥料太乱了,好肥料有时卖不过孬肥料,没办法。”老郭的老伴边说边拉记者去看抽屉里顺气丸之类的药瓶子,称老郭脾气大,一看客户恶性竞争就气不过。 郭建林说,农资经销商要对农民负责,对土地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他一直拒绝那些高利润的劣质农资。“现在市场上很多二铵都经过了代理商暗中"倒包",用低含量充高含量,赚取高利润。品质好的二铵在价格上反倒没有优势,卖不出去。”记者看到,最后那个顾客还是因每袋5元钱的差价与郭没谈拢,转身离开。 (记者周凤丽 来源农村大众)